【株洲日报】酒埠江,“仙境”背后的沧桑
智慧攸州 • 攸县头条
2015-06-12 10:58:03

  地理志

  酒埠江之闻名,不仅因其景奇特秀美,还因其人文璀璨。

  这里地处湘赣边界,湖南省东部,距攸县县城45公里,2011年10月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据《攸县志》载,酒埠江地处攸水上游,系上下船只停泊之埠,江岸曾开设酒埠,因而得名酒铺江,后改为酒埠江。

酒仙湖美景

  走进酒埠江,如同走进了梦幻般的美丽世界。

  这里处处吸引你眼球。一路上,车外或层峦叠嶂,葱葱郁郁,或湖光山色,鱼戏碧湖,山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如诗如画的仙境。置身其中,记者顿觉远离尘嚣,心旷神怡,让人生出当年苏子遗世、辱宠皆忘,逍遥而居之感。

  同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就是“酒仙湖”。“是的,这么美丽的地方,只有这样美丽的名字才能配上。”记者想。“湘东第一洞”白龙洞、自然天成仙人桥、美不胜收天蓬岩……沿途的景点,让人目不暇接。

  从鸾山镇溯溪而上,是一个叫新漕的地方,村道旁赫然耸立着一座四合院式建筑,大门上写苍劲大字:洪秀全纪念堂。记者步入纪念堂,看着洪秀全在酒埠江时的图片与实物,聆听村民们讲述其当年的故事,记者仿佛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国,看到太平天国士兵与清军殊死拼杀,仿佛闻到呛人的硝烟……

  在大田村,记者来到一座名叫泥鳅形的山上,在荒地里遍寻北宋太学博士、湖广提举彭天益的墓地。由于年代久远,其墓荒废,终未寻见。

  想不到,在这美如“仙境”之地的背后,还有着这么多沧桑的故事。

  美景背后的沧桑

  在鸾山镇新漕村,耸立着一座“洪秀全纪念堂”。当地群众介绍,这是1995年由当地洪氏村民自发捐资修建的。

  记者慕名来到这里,只见纪念堂占地近千平方米,瓦顶砖木结构,高10多米,徽派建筑风格。纪念堂共分前后三厅,两边均有厢房,前厅为天井、中厅为主堂,正中矗立着两米多高的洪秀全塑像,两旁有刀枪剑戟等兵器和8面黄旗。厢房陈列着太平军用过的一些物件等,后堂名叫“忠宣堂”,摆有族祖画像及香案等。

  “我们是洪秀全的同脉族人。”采访中,记者听得最多的是这句话。他们为此感到自豪。“洪秀全纪念堂”承载的是当地洪氏族人一个多世纪的记忆。

  洪秀全,“太平天国天王”。漕泊洪氏族谱载:洪秀全为福一公后裔,漕泊洪氏为福二公后裔,期间相隔不过数代。自从当地洪氏从广东花县与洪秀全一脉分开迁至攸县后,一直保持联系。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进攻长沙前。为壮大队伍,洪秀全派部下攸县兰村人谢友百送给漕溪(今漕泊)洪氏族长一封亲笔信,动员地方族好参加太平军。信全文如下:文炳、澧泉二位族长勋鉴 敬启者前命本部谢友百先生晋驻贵境所辖之聚龙仙宣成天地会据谢之报情况可佳先后投入者将百计并告以文炳先生为当地处士言行颇孚众望希踊跃参预本会大力相助并望布谕漕溪我诸族好予以支持共谋大器如荷天助其成当共享大平之业全当感激不已矣后叙手此敬请秋安 福一公嗣孙秀全草此 咸丰二年七月六日。

  历经百余年沧桑,此信后不知流落何处。直至1994年,该镇满江村(现属鸾山镇)一洪氏村民拆除百年祖屋时,才在墙夹层发现族谱中夹着这封有两页泛黄信纸的信件,现此信藏于该纪念堂内。

  当时,在漕泊洪氏族人帮助下,洪秀全的部队在攸县募得数百青壮年入伍,并在兰村训练半年余。期间,洪秀全率部路经攸县,也曾视察过这支队伍,得知族人就在10公里之遥的漕泊,表示希望前去看望,后因战事正紧,终未成行。

  后人千里来寻故地

  纯属巧合,1997年,新漕村洪家运老人等在外地做客,偶然看到安徽《新安晚报》上刊登了一篇介绍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洪东让事迹的文章。文中交代其系洪秀全的第6代孙。早与洪秀全一脉失联的攸县洪氏族人兴奋不已,他们通过该报辗转找到洪东让的电话号码。从此,与洪秀全家人失联数个世纪的攸县洪氏后人,又联系上了。从此电话、QQ联系不断,逢年过节还互致问候。

  这年,洪秀全纪念堂建成开馆,应攸县洪氏族人之邀,洪东让携妻不远千里从安徽赶到攸县漕泊,出席了开馆仪式,并讲了话。洪东让这次在这里住了3天,走访了当地一些族人,寻找当年太平军走过的足迹,了解太平军的故事,每到一处,都嘘唏不已。

  当年,洪秀全前往漕泊看望洪氏族人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不想被其后人实现了。

  彭天益,酒埠江版“辛弃疾”

  彭天益是攸县大田人,北宋哲宗元祐进士,历任武骑尉、太学博士、湖广提举(相当于今中央下派主管某项事务的特派员),撰有《重修阳升观三奇碑记》。

  天益少时聪慧,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21岁时,乡荐进士。宋徽宗崇宁至大观(1102~1110)年间任太学博士。一日上朝,徽宗问其攸县风土如何,才思敏捷的彭天益当即以诗作答:“鸾山对凤岭,金水绕银坑。金柑玉版笋,银杏水晶葱。更有十万户,俱称是故家。”当时传为美谈。

  有一次,彭向宋徽宗密封奏事,力言蔡京等擅权误国的后果,未被采纳,知事不可为,辞官隐居山中修行,终日吟诗作画。

  《彭氏家谱》记载:当时,彭天益与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其交往甚密。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六月二十日,彭天益病逝于司空山。乾道元年(1165)时任秘书阁修撰的朱熹闻讯非常伤感,作追悼诗:“先生高节抗浮云,自是长平好子孙。昭代勋名垂竹帛,清风明月对琴樽……”可见朱熹对其很是敬佩。

  据攸县文物局副局长李敏介绍,彭天益赋闲后还多次回到攸县,每次都小住过,并走亲访友。

  据《攸县志》载,彭天益过世后,被安葬在大田村山上。

  彭天益的后人分别分布于莲塘坳、网岭等地,约有5000余众。

  凤山书院,攸县当时的“最高学府”

  凤山书院,历史上曾是攸县最大书院,为当地培育出大量人才。走过700多年风雨,辉煌一时的凤山书院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寻找凤山书院并不难,毕竟,凤山书院在当地很有名气。

  记者从柏市镇往东3公里,但见青山绿水之间,有一块平坦的荒地。如果不是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告知,根本看不出这就是名噪一时的凤山书院遗址,这里跟沿途看到的荒地毫无二致。

  尽管书院遗址荡然无存,但记者仍感到一份历史的厚重。想象着当年这里弟子芸芸,他们在这里勤奋学习,记者耳边似乎响起“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了“春诵夏弦,声彻幽谷,一篝灯火,辉煌山脊”的景象。

  据攸县文物局副局长李敏介绍:元代元贞二年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皇上为奖励当地进士谭渊维护吴楚边境稳定作出的贡献,并敕建凤山书院,教化民众。谭渊任山长。

  县志记载,当时的凤山书院四周围墙,场地开阔,校舍为四合院,前为礼堂,署匾“明德”。后为朱子祠,东西为厢房,中为开阔空坪。书院四周林木扶疏,环境清雅。潭州总管赵全来攸,为凤山书院亲写匾额。

  该书院于大德元年(1297年)开始进学,开设经史课,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在攸县有着广泛的影响。书院一直延至明天启年间(1621~1627)方被废。后来,柏市镇泉塘张氏又在凤山书院遗址上创办了凤山书阁、凤山义塾两所私学。

  在遗址旁,记者偶遇几位刚下地回来的村民,其中一位60多岁的村民说,他小时候曾听父亲说过,父亲的爷爷小时候常跟小伙伴们在凤山书阁遗址玩耍,那时的凤山书阁已是断壁残垣。

  凤山书院,就像一部史书,记录着酒埠江的沧桑岁月,见证了酒埠江的文明进程。

  乡愁不老

  千里万里牵衣袖,最疼是乡愁。

  无论从这里走出去的,还是与这里结过缘的,美丽的酒埠江就犹如一部电影胶片,镌刻在他们记忆深处,让他们永远难忘,因为他们早对这里产生深深的眷恋,将这里视为自己的根脉。

  从土生土长的彭天益到与之结缘的洪秀全及其后人,莫不如此。彭天益在退休后还多次回到攸县,每次都小住数日,并走访乡亲们。洪秀全来到攸县,一心想看望居住在鸾山镇的族人,虽未如愿,却留下了一份亲情。其后人不远千里赶往参加“洪秀全纪念堂”开馆仪式,期间还走访当地族人,寻找当年太平军走过的足迹,每到一处,都嘘唏不已。

  乡愁,是人一种恋旧的文化情结,是一种文化属性,是承载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

  乡愁不老!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剧艺术形式之一。清朝末期,皮影戏从湘潭传入攸县,现主要流传于攸县高枧、槚山、石羊塘等地。

  其人物造型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其剧目、唱腔多与地方戏相互影响,由剧本、表演、导演、造型、音乐及舞台美术等内容组成。皮影用兽皮或垫圈纸雕刻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人物的脸谱、形体,其手脚的各关节灵活自如。一个好的皮影艺人至少要训练3年端皮影才能独立表演。

  剧本内容以中国古典神话、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为题材,在演出中,演员加上自己的对白和唱词,对白(台词)非常灵活。大型的古代神话故事,分段分节演唱。攸县民间称节子戏,它分文戏和武戏。武戏在武打场面中出现很多有创意的表演,可说是“戏中串戏”。

  2006年,皮影戏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受到国家级地域性传统文化保护,槚山乡被列入2011—2013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打铁水

  手掌接住1200℃至1500℃的铁水,迅速抛向空中,绚丽璀璨的铁水在空中绽放,滞留空中时就像天女散花,散落地上时就像泼金撒银,其华美、亮丽丝毫不逊色于烟花。这就是失传300年的绝技攸县“打铁水”。

  “打铁水”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衰于文革期间,主要分布在攸县城关、上云桥、新市等乡镇。

  打铁水分为徒手和板子两种。徒手打铁水是用手掌接住1200℃至1500℃的铁水,迅速抛向空中,其难度和危险性可想而知。而板子打铁水,是借助木板将铁水往上拍打,其难度系数虽比徒手打铁水低,但拍打后铁水散成许多小颗粒,四处飞溅,其闪耀夜空的效果也和徒手打铁水不相伯仲。

  酒仙湖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攸河上游一个叫寒婆坳的地方,有一户人家,家境贫寒,但女主人倪二嫂的凉茶清凉解渴,远近闻名,过往行人无不赞叹二嫂贤惠美貌,凉茶地道,久之,人们把二嫂称作“寒婆”,把其泡出的凉茶叫“寒婆茶”。

  一天,酒仙铁拐李云游至此,时值暑天,口干舌燥,正想找点水喝。忽闻一股茶香,酒仙跳出云端,落到寒婆家门口。寒婆见有人来,急忙递茶待客,酒仙接茶就喝,顿时暑气全消。酒仙落座后定睛一看,眼前的寒婆眉清目秀,落落大方,细打听寒婆家靠丈夫和两个儿子上山打柴和下河捕鱼为生,为过往行人提供凉茶却从不收费,日子过得清贫。酒仙听后非常感动,就把自己修炼几千年的酿酒秘方传授给了寒婆。

  此后,寒婆一边为过往行人提供凉茶,一边酿酒卖。由于酒醇味香,生意十分红火。寒婆自己富了,便将酿酒秘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邻,一时寒婆坳户户酿酒,店连店,铺连铺,寒婆坳紧靠攸水河,于是就被称作“酒铺江”。后来酒铺江的酒名越传越远,长沙、湘潭、衡阳和江西省的客商都来酒铺江贩酒。于是,人们在酒铺江开设了专门的运酒码头。久而久之,酒铺江又称“酒埠江”。攸河流经酒埠江时,形成一个小湖泊,湖水湛蓝,酒香四溢,人们就称其为酒仙湖了。

责编:刘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