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华大学教授 张长元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北宋大画家、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传之」。一般认为,宋迪「潇湘八景」画是对湖南湘江流域自然景观的「临摹」。当然,也有人认为是后来人们「对图寻景」的结果,但其地域都认定为潇湘。
「潇湘八景」是中国各地「组景」的滥觞。继后,中国各地有趣的「组景」现象,如某地八景、某地十景,便山花烂漫开来,并传之日本韩国等地。
随着历史迁延和人文发展,「潇湘八景」逐渐与诗歌、绘画、园林、音乐、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形式相互渗透,特定的地域空间景致在注入人文思想后,就转变为地方特色的文化体系。
那么,「潇湘八景」分布在那些地方呢?
一般认为,「潇湘八景」就是分布在自湘江上游永州境内至下游洞庭湖境内的八处景观:永州市芝山区北郊蘋岛的「潇湘夜雨」;衡阳市区回雁峰与湘江上东洲岛一带的「平沙落雁」;衡山县巾子山紫金峰上的清凉寺及湘江一带的「烟寺晚钟」;湘潭窗湾杨梅洲一带的「渔村夕照」;湘潭市昭山风景区内的「山市晴岚」;长沙市区湘江橘子洲—江天尾一带的「江天暮雪」;湘阴县文星镇湘江岸边的「远浦归帆」;岳阳市岳阳楼与君山岛一带的「洞庭秋月」。
▲清凉寺
「烟寺晚钟」中的「烟寺」是指衡山县城北的清凉寺。该寺系唐代高僧邓隐峰始建。据《湖南方志图汇编》《(乾隆)衡州府志》卷三之「南岳图」:清凉寺位于衡山县城外北面,南边是文峰书院,西边是巾紫峰,紫峰上有观湘亭,东边是湘江。观湘洲位于清凉寺旁的湘江下游不远处,立于观湘亭可以遥望观湘洲及江中帆影。又据《衡阳市志•文物胜迹》:清凉寺「位于县城北,今衡山第二中学所在地。正中大雄宝殿高敞简朴,是清代改建,皆于1958年拆除。原有前山门,左立状元牌,右立贞节坊,均唐代建筑物。……毁于‘大跃进’乱砍滥伐中。」可喜的是,清凉寺现已重建于县城南的紫巾峰,然观湘洲破败荒芜,不可忍睹,游人寥寥,且人们鲜有知悉此处乃潇湘八景之一,令人唏嘘。
▲观湘亭
南岳的「烟寺晚钟」是「潇湘八景」之一,历史上留有诸多赞美诗篇和画作,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亦开始受到湖南文旅部门和学界的关注,但鲜有从景观文化角度审视者。
烟寺晚钟景观文化主要体现在对烟寺晚钟景观描绘的画与诗歌中。值得指出的是,在潇湘八景中,烟寺晚钟是唯一不仅可以「观」且可以「听」的景观,也是唯一和佛教相连接的景观。笔者通过「国学大师」「古诗文网」等网站,检索出或题目或诗行中含「烟寺晚钟」诗词33首,诗作者自北宋至清代。通过学习和体悟,发现「空灵」与「隐逸」是烟寺晚钟景观文化底蕴。下面,我们引用一些诗文来加以解读。
烟寺晚钟诗中的「空灵」。
空灵是「意」与「象」之间的一种关系:空是形态,灵是效果;空灵既是对景观观照的一种境界,又是对生命的一种体悟。在静穆中含蓄蕴藉,在动态中飘逸隽永、超尘脱俗。这种创构主体与物象间若即若离、不着痕迹的关系,给人以心情的愉悦和灵魂美的享受。请看释德洪对烟寺晚钟景观的描述。
潇湘八景 其七 烟寺晚钟 七言绝句
北宋·释德洪
轻烟罩暮上黄昏,殷殷疏钟度远村。
略彴横溪人迹静,幡竿缥缈插山根。
这是释德洪的一首诗。释德洪(1071-1128),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曾两次游衡山,体悟烟寺晚钟景观。一次在29岁时,一次在南昌狱遇赦后,此诗当作于前者。诗中通过「轻烟罩暮」「殷殷疏钟」「略彴横溪」「幡竿缥缈」,描绘了一种深山中寂静空灵的境界。可以想象,在黄昏轻烟、佛幡缥缈、疏钟声声的境况中,一人独步于山间清溪,境的空旷清寂与人的悠闲无虑融为一体,充分传达了佛家以「空」为性的主题。
如果说释德洪的《烟寺晚钟》带有某种佛性的话,那么,刘克庄的《烟寺晚钟》,则表达了俗世人间对该景观的另一种体验。
咏潇湘八景各一首 烟寺晚钟 五言绝句
南宋·刘克庄
问寺莫知处,跻攀又溯洄。
惟钟藏不密,日暮过溪来。
刘克庄(1187-1269) ,福建莆田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江湖诗派诗人。曾多次历衡阳、过湘江、登衡山。在上面这首诗里,诗人欲访清凉寺,而「问寺莫知处」,只好「跻攀又溯洄」。此时,「惟钟藏不密,日暮过溪来」,诗人是多么的高兴!这高兴是钟声带来的:钟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穿过日暮的旷野,给人指明了清凉寺方位。在这里,「问寺莫知处」描写了一种不可知的空灵意境,而「惟钟藏不密,日暮过溪来」则通过声音使人感知到了「空山不见人」的愉悦。
烟寺晚钟诗中的「隐逸」。
《说文解字》:「隐,蔽也。」《易·坤·文言》曰:「天地闭,贤人隐。」孔颖达疏:「天地否闭,贤人潜隐。」「逸」字,《说文解字·兔部》释为「逸,失也。」《正字通·定部》云:「逸,隐遁也。」严格来说,「隐」与「逸」二者实有不同。「逸」不仅指一种生活形态,而且指一种精神境界;不仅指行为的遁去,也指精神的超绝。沈约在《宋书》卷93《隐逸传序》中首先指出二者之异:「身隐,故称隐者;道隐,故曰贤人。……今为隐逸篇,虚置贤隐之位,其余夷心俗表者,盖逸而非隐。」
其实,隐逸在魏晋以前,多为居于岩穴丘壑的避世形式,隐者与社会名利、物质欲求相决裂。这种隐逸形式史称「小隐」。晋代以后,一些士人为了解决心灵自由与物质贫寒的矛盾,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即「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既能拥有丰厚的物资享受,又能寻求心性、精神的超脱,是为「大隐」。白居易从自身出仕外郡少受拘检,又可享受游宴之乐的体会中,发见了一种介于「大隐」和「小隐」之间的「中隐」。隐逸思想的源头是老庄,既然「隐」的终极目的是心性的超越,对自由境界的追求,那么,其形式的表现已不重要,故「大隐」「中隐」为更多的封建文士所企慕。
在烟寺晚钟的诸多诗词中,隐逸的情结与志趣主要是通过崇尚自然、慕羡山水田园来表达的。亲近山水自然,可以远离世俗尘嚣,逍遥任性,超然物外,与天地为一,而与万物冥合,这就是隐逸之真谛。请看下面两首诗。
其一 潇湘八景诗 其五 烟寺晚钟 五言绝句
宋·张经
野烟寺初暝,僧添宝篆香。
鲸音送残照,敲落楚天霜。
其二 赋祝次仲八景 其四 烟寺晚钟
宋·刘学箕
钟声烟际来,佛屋栖云端。
回飙度崖谷,疏韵出林峦。
东岫上明月,归僧濯清湍。
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紧扣「 烟寺晚钟」主题,描述了烟寺晚钟虚无缥缈的境况,表达了作者对僧侣生活的艳羡。第一首中的「野烟」和第二首诗的「烟际」都表明清凉寺藏在南岳的深山之中,山岚渺渺,神秘莫测。作者张经用「初暝」「残照」来说明其「晚」,而刘学箕先生用「东岫上明月」描绘了一幅明月下的山寺图。他们都为这别有情趣的钟声而来:鲸音「敲落楚天霜」的清冷,和「疏韵」「烟际来」的渺远,使人超凡脱俗,杂念尽消。「僧添宝篆香」和「归僧濯清湍」的宁静生活是他们艳羡的。
资料显示,张经,宋姑苏人。善杂画,尤精传模。米芾称其翎毛、芦雁不俗。刘学箕,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文如其人,其人如文。也许,南岳烟寺晚钟的钟声将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作者:张长元
责编:徐梅芳
来源:南华大学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