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绪十一年画的耒阳县城图看,只有几条带状图标的地方是街道和巷道,其中只有一条标注为“正街”,从方位看,她自东街两端“乔梓坊”起,经西街口,过“三俊坊”、“春官坊”、“柱史坊”直达南门“金紫”,(即古“振武”门,参见前耒阳县城图)。这条“正街”应就是今天的“南正街”了,可见南正街是自明正德六( 1511)年耒阳重建县城时,就已经存在,至今已达五百余年了。南正街之历史,不可谓不悠久。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及文学家徐霞客(1587-1641年),曾于1637年4月13日黄昏,游历兵荒马乱时的南正街,在其所著《徐霞客游记》中写道:“耒阳虽有城,而居市荒寂,衙廨颓陋。由南门人,经县前,至东门登城,落日荒城,无堪极目。出小东门(应指通津门,即后来所称涌金门),循城外江流,南至南关人舟。是夜,色犹皎,假火贾舡中舱宿焉。”需要指出的是,徐霞客游耒阳城时,已是全国农民起义最多、最广的年代,距明朝被农民军灭亡的1644年只差几年了。虽然徐霞客说是“荒城,无堪极目”的乱世县城,但出通津门后,河边仍然有商船,可以“假(借)火”,可以在“贾(商)船中舱宿焉。”侧面见证了耒阳南正街是一个繁华的街道。
明清时期,耒阳南正街之具体繁华状况,我们今天已经很难描述,但据李镜如老先生的回忆,耒阳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县城工商业仍然发达。李镜如先生说:“耒阳城的工商业,从抗日前到解放时,最繁华的地方是南正街。”他说,首先南正街工商业行业最全。诸如绸布业、(棉)花油业、南杂货业、书纸墨笔文具业、屠宰行、百货行、饮食业、旅栈业、金银首饰行、粮食行、船运、煤炭柴火行等各类都有。
其次,南正街还有许多作坊。如制衣缝纫店、纸伞木屐雨具作坊、理发美容店、棕木竹器作坊、豆豉酱油作坊、制酒作坊、金、银、铜、铁、锡作坊、皮革鞋帽作坊、笔墨作坊、炼硝作坊、鞭炮作坊、刨烟丝作坊、扎纸(纸码)店、染布作坊等,各行各业俱全。
再次,工商各业规模大的店铺,都在南正街,所谓规模大,是指老板资金足、货物花样多、货物充足、所顾人多、服务周到、日营业额大、收人多之店。
据李镜如先生说,南正街规模较大的铺面有下:绸布行有“源记”、“大新昌”、“华昌号”,其次有“广信号”、“新记”、“大盛号”、“复新号”、“魁星泰”等都在南正街。这些店都办有染布作坊,有的还兼营百货。
药材业有“德裕隆号”、“同仁号”,还有“彭延寿号”、“合生堂号”、“傅济生号”。
花(棉)油南货业有:“谦和号”、“致昌号”、“裕成福号”“德盛号”、“三多斋号”、“泰记”、“泰华号”、“厚和馆”、“刘祥和”、“德成号”。
专营豆豉作坊及店铺有“罗万昌号”、“老万昌”、“李万昌”、“真万昌”等。其中以“罗万昌号”豆豉名气大,其豆豉蒸得烂、霉的透、味道香、质量好,远销常宁、安仁、永兴、衡阳各地。
书纸文具业有:“文华文具店”、“文光书店”、“松记”、“水益文具店”、“文魁制笔店”、“万福记”、“刘恒记”、革命人士办的“立文书局”。
百货店有:“一六百货庄”、“隆茂号”、“祥兴”、“三泰和”、“乾元百货店”、“裕湘号”、“亚光”。
饮食旅栈业有:“大东华酒家”、“隋园酒家”、“新美廉”、“盛园”、“得月楼”这些店除平常小炒和时令点心外,尚可包办酒席,还可送食品上门服务,实行吃多少算多少,剩余退结账业务。茶馆(服务员)对进店顾客递毛巾擦手,热情周到。还有专门糕粉店:“铭记粉店”、“福盛楼”、“老福盛”是两米糕店,甚为名牌。
烟业有“赵永盛丝烟店”,并有刨烟丝作坊,所加工之“调丝”、“马尾”、“抹油”等烟丝远近闻名。此外尚有“赵永庆”、“永孚盛”、“益慧号”等刨烟坊。
金银铜首饰业南正街有:“李鸿升金号”、“同仁号”,加工金银首饰的有:“大华金银铺”、“陈鸿州金号”等。
粮米行有:“大盛经纪行”,专卖水路船运“下河米”、“卖船米”亦在南正街城隍庙巷。
屠宰行业,南正街城隍庙前,是卖肉、卖活水鱼场之一。
酒豆作坊,南正街有近十家蒸酒作豆腐的作坊,五香豆干子、醐子酒是耒阳特产,大多出在南正街。
此外,缝衣店、理发店、纸伞作坊、纸码、鞭炮业、皮革制鞋店,南正街无一不有。
最特殊的,全城仅有的文化、服务业,“涌金戏院”和“大众澡堂”都在南正街赵公殿巷。
1949年后,南正街仍然是耒阳县城最热闹的地方,特别是1956年以后,耒阳最大的百货公司一、二门市部在南正街,五金公司在南正街,最大的新华书店、最大的饮食服务店、理发店亦在南正街;耒阳最大的电影院、人民电影院、耒阳剧院在南正街,耒阳花鼓戏团、越剧团都在南正街。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南正街就更加热闹了。(史博古)
责编:梁昕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