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作为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使命,多为著名学者创建或主持。而衡山(包括衡山、南岳、衡东)从唐至清,曾先后建书院26所,又建名不叫书院而实为书院的书堂10所,共计36所,计唐5所,宋6所,明13所,清12所,只有元朝未建,是衡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如下:
南岳书院
唐贞元十四年(798),宰相李泌的儿子李蘩,任隋州刺史(今湖北),为纪念父亲在南岳隐居的经历,于南岳大庙左侧半边街处建南岳书院,这是衡山第一所书院,宋宝庆年废(1225--1227)。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轼来南岳,与吴翌、赵师孟、胡大原授业于胡宏,讲学南岳书院,湖湘学派自此发端。
韦宙书院
韦宙,字虚舟,范阳人,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847)至十三年(859),任永州刺史,有善政,提升岭南节度使,官至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大中十二年(858)隐居衡山。在衡山县旧县治(今永和乡老粮食仓附近)先建兜率寺,又名兜率庙。后又在寺旁建读书堂,始称韦相公书堂,后称韦宙书院。
卢藩书院
卢藩,唐范阳人,官至太子少傅,中书舍人,讲学于南岳书院,唐懿宗咸通中在紫盖峰下建读书堂,后称卢藩书院,也称卢藩舍人书院。旧记云。故灵武卢璠镇黔南日。奏请以卢藩书院为观。观名因寿涧得名。
赵抃书院
赵抃,字阅道,累官殿中侍御史,评劾不避权责,人称“铁面御史”,参大政(副宰相),因反王安石变法罢官。北宋熙宁五年(1072)游衡山,见衡山秀丽,与从弟赵纪在岭坡乡城前村买地建书斋,后称赵抃或城前书院,元时毁于火。
南轩书院
南宋学者张栻,号南轩,父张浚罢相后,三迁永州,张轼跟随省侍。绍兴三十一年(1161)来衡山受业于五峰先生胡宏。后来,张栻因病去世,葬于衡山二都(今属湘潭),后人便于乾道六年(1170)建书院于该地,人称南轩书院,明初废。
霁雪书院
南宋乾道五年(1169)冬,朱熹携弟子林用中,应张栻邀请游南岳衡山。至马迹,风雪大作,有人建议撤回去,朱熹坚持坐轿上山,将马寄于庄上(即今寄马庄)。次日天晴大霁,顺利游览南岳七天,共吟诗 140 首,编为《南岳唱酬集》。后人因此于马迹建霁雪楼纪念此事。后改为霁雪书院,废圮不详。
邺候书院
南宋宝庆元年(1225)转运使张嗣可游南岳,嫌南岳书院近市嘈杂,迁建于集贤峰下,改称邺侯书院。元至顺元年(1330),满族县令石扶允重修,至正五年(1345)县令尹赵君,同主簿李伯渊再重修,明嘉靖年废。后多次重修。现存邺侯书院位于南岳烟霞峰腰,为一进五间石室。
文定书院
初,胡安国于紫云峰下建碧泉书堂,后胡宏又建春秋楼。元至大元年(1308)修葺,学士杨宗饬为山长,茶陵人李东阳作记说:“盖公患居兵冲,徙于荆,再徙于衡,优游十五年卒。五峰以阴补官,家属不调,晚辞召命,创楼著书二十年,侍公尤久,此书院之所由建也。”陈壮履也说:“书院创于公子致堂五峰,元明己圯”。明弘治八年(1495)监察御史郑维恒奉敕就春秋楼旧址建文定书院,他的《胡文定公书院祭祀题本》里有:“南岳旧有宋儒胡安国书院一所,元至大戊申(1308)令有司修葺,初赐以旧额,命学士杨宗饬为山长。”崇祯五年(1632)胡安国裔孙胡来誉重修,清乾隆十八年(1753)县令谢仲元和县令高自位又重修,乾隆二十年(1755)讲堂废,道光元年(1821)裔孙胡镜堂,胡苏亭增修后办成私塾。辛亥革命后改建为胡氏文定小学,旋改称胡氏质文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并入岳云中学。
集贤书院
明嘉靖三年(1524)太常少卿夏良胜谪守茶陵,同编修张治游南岳,时集贤峰下邺侯书院已废,因与县今彭簪商妥,于原地重建,把李泌、韩愈、赵抃、周濂溪等唐宋名贤入祀,又位于集贤峰下,故改名为集贤书院。明万历年间(1573--1620),耒阳人曾凤仪倡议重修,将朱熹、张轼入祀。光绪四年(1875)县令熊峙衡、山长李芳溪又重修,严玉森作记。先后任山长的有:赵梅卿、文瑞成、彭士商、唐文卓、沈绳、旷大望、旷学古、旷半崖、旷萼本、旷教本、旷敏本、李芳溪、陈兴阶等。“民国”二十一年,拆建为南岳图书馆。今为南岳区政府下属科局办公用房。
文炳书院
嘉靖三年至五年(1524--1526),县令彭簪建文炳书院于吴集镇文星街(今衡东县)。万历元年(1573),县令邓国材重建,明末废。乾隆十年(1745),满人县令德贵拔租,动员当地绅士重建,设义学。道光六年(1826)云、土、梦、作四都捐资再重建,为吴集中学前身,即今衡东县一中。
文昌书院
明嘉靖年间(1522--1531),县令彭簪就城南何克明状元府故居废址建文昌书院。隆庆二年(1568),文庙学宫迁来,增建了房屋。万历十七年(1589)学宫迁回文庙,县令邓国材于次年重修。万历二十八年(1600)再重修,明末毁于兵火。
甘泉书院
嘉靖二十三年(1544),官至礼部、吏部、兵部三部尚书的湛甘泉,七十八岁游南岳,见衡山“钟秀之区,无过于此”,遂建甘泉精舍于紫云峰下,与武陵蒋信等讲学其间,初名衡岳书堂,后名紫云书院或甘泉书院。“民国”二十六年,何炳麟迁岳云中学于此,今校内仍存有“紫云书院”石匾。
白沙书院
是湛甘泉为纪念老师陈宪章的祠堂,初称白沙祠。陈宪章讲学于石鼓书院,三次想来衡山未果,湛甘泉为遂老师心愿而建。陈宪章人称白沙先生,因称白沙书。来此讲学的先后有尹洞山、邹东郭、蒋信、罗洪先、刘黻、周怡、刘光诲、王宋林、骆君尧、周荣朱、黄云谈等。
清献书院
清靖三十三年(1554),副使程秀民就赵抃书院废址建成。因赵抃死后谥号“清献”,故名清献书院,亦名城前书院。“民国”改建为赵氏“三忠”中学,为今衡山四中前身。
九龙书院
方历十三年(1585),县令单仲礼建于开云镇九龙泉村,清废。
中洲书院
草市人(今衡东县)谭襄虞科举不第,授徒于灵山。万历三十七年(1609),乡人于洣河洲上为之建书院,故名中洲书院。康熙八年(1664)县令王家贤重建,后废。
景行书院
清顺治七年(1650),四川汉中人湖南巡抚张兆熊建。位于南岳北支街,后作为祭礼分守道张兆熊和郡丞赵标的祠堂,初名景行祠,后改为书院。顺治九年毁于火。顺治十六年(169)衡水兵备副使彭而述捐俸,责成衡州知府李先座、衡山县令和县中绅士共同捐资重建,清末废。
观湘书院
康熙十一年(1672),县令王家贤于城北观湘洲建,故名观湘书院。乾隆九年(1744)县令德责于此设义学,二十一年义学并入城南雯峰书院,遂废。嘉庆十五年(1810)知县刘体重发动绅士重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院学租提作师范馆经费,又废。
雯峰书院
康熙三十二年(1693),县令郭大定在文昌书院旧址扩建新书院,内设文昌座,匾额题“育英堂”。于此藏书、讲学,始称文峰书院,以后改文为雯峰。清末改为考棚,科举取消后改为学堂,“民国”二十年称高等小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办简易师范一年。后改为城南完小至今。20世纪80年代,拆建为新校舍。
爱莲书院
乾隆九年(1744),向日登等十二人为首,在白莲乡(今衡东县)办义学,始称为“竹林书院”。乾隆四十三年(1775),知县范迈亭提议,依地名白莲乡,应称“爱莲书院”。宣统三年(1911)改为白莲乡向氏尚德小学。至1971年拆建为白莲小学,今为衡东县尚德学校。
灵山书院
乾隆十年(1745)冬,县令德贵促草市(今衡东县)巡检戴天思襄助,建义学于灵山。德贵命名为中洲书院,实即灵山书院。
白山书院
乾隆十一年(1746),县令德贵于朝字都拔租并捐款在岳北淡水坝(江东乡白龙社区)附近建书院办义学。(传朱熹、张轼在此联骑渡江)。因德贵家乡在长白山,衡山人为感谢他在衡山做了不少好事,便把书院命名为白山书院来纪念他。光绪二十九年,改为官办白山高级小学堂。土改时分给农民作了住房。
景贤书院
衡山进士聂铣敏捐资建于嘉庆十年(1805),位于原城南文昌书院处。原名储英馆,后改书院。“民国”时并入小学校。
景泗书院
嘉庆十年(1805),聂铣敏建于今马迹中学附近。道光十五年(1835)马迹绅士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分拾农民作住房。八十年代旧墙尚留下“景泗书院”四个大字。
邺侯书院
清光绪十六年(1890),衡山人县令李宗莲和县绅陈治及集贤书院山长戴心蔡共倡修建于南岳的烟霞峰祝高山原唐李邺侯故居端居室近处,因名邺侯书院,后废。“民国”二十一年(1932)县长蔡庆先、教育局长联芳,应省民政厅督促而修复。是现在衡山唯一独存的一所书院,为一进五开间石室。檐下石柱上有衡山人宾风阳撰写的楹联:“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云山不改,凭栏细读古烟霞。”
研经书院
光绪十九年(1894),民众公建于城北琵琶洲,著名学者吴獬于此任山长。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官立城北县立中学,为今衡山实验中学和县二中前身,实为书院而未命名书院的读书堂。
端居室
唐肃宗李享立,李泌前往谒见,陈述国家成败原因,深受肃宗信任。却遭宠臣中书令崔园和宦官李辅国嫉妒,李泌恐被害,请求隐居衡山修道。肃宗诏给三品禄,赐隐士服,为治庐室,名“端居堂”。李泌在这里学仙读书。韩愈有诗道:“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石墙筒瓦,为三室,中堂有小龛,宋时改建为书院。
白香山读书堂
旧南岳志记载:白居易以事贬江州(湖北武昌),既失志,托浮屠生死说,禅于南岳永明寺(在东湖镇永明村)的鸟窠禅师,设书斋于寺右,隐居三年,人称白香山读书堂,废圮不明。白居易授课之余,曾游览过排子山(今立新村境内),白子岭美名。并与位于原望峰乡高坪村横龙寺住持如满来往甚密,亲手侧植白果树一株。
碧泉书堂
绍兴元年(1131),胡安国从湘潭碧泉塘迁来南岳紫云峰下,建碧泉书堂,用以讲学授徒和研究《春秋》,在此住了八年,直至去世。著名学子胡铨、胡大时、彪居正、黎明等都是在这里培养出来的。《春秋传》也是在这里完稿的。
春秋楼
后碧泉书堂渐旧,同时也越来越住不下更多来求学的学子,胡宏便增建春秋楼。在此继续讲学三十年,并整理出《知言》一书。著名学子张轼、赵棠、吴翌、胡大原、赵师孟、谭知礼、韩瑾、向语、方畴、孙蒙正、毛以谟、胡广仲、胡伯逢、吴敏叔、杨训、周昕、李椿、胡大全,都是在这里培养出来的。
白云堂
明弘治八年(1495),衡州府同知邓淮为纪念韩愈在衡山的经历而建的读书堂。位于会仙峰下,清废。
宝善山房
明嘉靖年间十三至十五年(1585--1587),郡守许炎所建的读书堂。位于南岳山玉版桥侧。“民国”初年还在,不久废。
明道山房
明万历六年至三十九年间(1573--1611),湖南巡抚李天麟于端居室不远处建的一所义学。因供有邺候李泌像,也曾称邺侯书院,清废。
会灵精舍
万历九年(1581),王敬所(王宗沐)讲学南岳,于衡山县永和乡兜率寺建精舍,后为寺僧侵占。万历十八年(1590)后数年,吏科给事中康元积奉旨封桂藩回南岳,因青年时曾从王宗沐学理学,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中举,王宗沐儿子王斗溟是其座主,深感两代师德,于是收回被侵田舍,重修精舍于岳庙侧,取会灵,以纪念王氏父子。“民国”康元积后人康和声住此。康元积曾于会灵舍给康氏子弟和乡人讲王氏理学,故也称会灵书院。
回龙精舍
清雍正八年(1730),罗姓三行人氏于白衣冲新塘镇办学馆(今衡东县境),藏书教学。同治十三年(1870)重修。“民国”二十八年改为罗氏学堂。
回润书屋
建于同治五年(1866),位于石湾镇回润山(今衡东县)。也称加润书院,“民国”废。
作者:赵勇
责编:刘紫叶
一审:赵诗
二审:何思霞
三审:文峰
来源:衡山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