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坚强!受全网关注的芷江龙津风雨桥为什么这么坚固?
芷江融媒 • 民生新闻
2024-07-03 10:29:57

▲芷江龙津风雨桥

▲夜幕下的芷江龙津风雨桥

▲1940年,为保障军需物资转运,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拆除,并拓宽桥面,增设人行道

▲芷江龙津风雨桥独特的船型桥墩设计

连日来,芷江迎来强降雨,加之上游贵州普降暴雨,㵲水河水位暴涨,于6月30日凌晨形成洪峰,向着芷江奔涌而来。芷江龙津风雨桥横跨㵲水河,连接县城东西两岸。在本次强降雨和洪峰冲击下,依然魏然屹立不倒,从而受到全网关注。芷江龙津风雨桥为什么这么坚固?小编带大家一起来探究↓↓↓

龙津风雨桥的前世今生

芷江龙津风雨桥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2月,其以世界最长风雨桥载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僧人宽云四处募捐到了一万多两白银,十一万担粮食,组织人力开始修桥。建成后的风雨桥有16座石墩,石墩上架巨木,巨木上又铺了五寸厚的杉木板。因其如龙飞跃于河上,而渡口为津,所以取名“龙津桥”,寓意着蛟龙永守渡口,世代吉祥。

桥面建筑历经多次损毁和修复,龙津风雨桥一直是湘黔公路的交通要塞和商贾游客往来云集之地,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龙津风雨桥作为通向大西南的主要军需供给线,根据战时需要,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拆除,并拓宽桥面,增设人行道,保障军用物资转运。1998年初芷江县委县政府决定重修龙津风雨桥,1999年11月7日竣工,修复后的龙津风雨桥成为芷江标志性建筑和旅游景点。

龙津风雨桥的独特设计

龙津风雨桥融侗族建筑的长廊、凉亭、鼓楼于一体,重檐翘角,榫卯相衔,十分稳固。桥长246.7米,宽12.2米,人行道宽5.8米,两侧置半封闭店面94间,既可休闲,也可商贸;桥上共有7个亭阁,以中间的八角亭为中心,两侧亭阁一一对称;八角亭高17.99米;两侧桥头亭阁叫马尾双坡亭,高14.99米;往内是四角亭旁,高15.99米;接着是六角亭,高16.99米。

桥身为全木制结构,刷桐油,房檐往上翘起形成“笑檐”,建筑艺术上如悬柱、瓜、柱脚、石鼓、楼坊等极具侗族特色与民间精湛工艺,数以千计的脚柱、悬柱、穿枋、檩凳、栏杆,不用一钉一铆,横穿直套,均以榫相衔。

特别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桥墩架构,以当地青石为原料,用石灰、桐油、糯米调制成黏合剂这一传统工艺,紧密堆砌而成。桥墩高15米,呈船形状,全用规则四方青石岩围砌而成。有十五孔水道,那16座坚实的石墩,其良好的排水设计与科学严谨的建筑结构,保证了这座古桥历经400余年风雨不倒、坚如磐石,而今在滔滔洪水中“一”字形排开,犹如16艘乘风破浪的巨轮,巍然屹立。

责编:唐先彬

一审:杨艳芬

二审:唐先彬

三审:汪大庆

来源:芷江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