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邓某,男,50岁,突发胸痛,病情危急,生命体征不平稳……”。在平江县安定镇中心卫生院,接诊医师通过心电诊断平台紧急报告患者邓某的情况,而在平台另一端,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医生根据在平台上看到的患者心电图,表示确诊其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同时通知医院启动胸痛救治绿色通道。
安定镇中心卫生院接诊医生根据县第一人民医院专家组指导为邓某用药、制定诊疗方案并及时上转至县第一人民医院,在第一时间接受溶栓治疗。
“多亏了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安定镇卫生院,都没有家属在我身边, 却让我平安度过生死难关”。康复后,家住安定镇五等村的邓某感谢不已。
这是平江县第一医共体构建就医新格局的一个缩影。从共享信息平台、专家下沉到以科包院、创新慢病管理模式,在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医共体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多元的就医需求,努力让群众享受更加方便、更加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平台搭建”——打通信息共享通道
乡镇卫生院医技人才不足、设备缺乏,作为平江县第一医共体牵头单位的县第一人民医院搭建了全县区域“医学影像诊断”和“心电诊断”两大平台,通过互联网与全县各家基层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实现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的分级诊疗创新服务模式,让辖区老百姓按照乡镇卫生院缴费标准,享受三级医院的优质服务。
在虹桥镇中心卫生院,该院放射科的影像图像可第一时间直接上传至县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读片系统,放射科医师阅片出具报告,保证了放射诊断报告的规范性、准确性。
除此之外,为更好的促进“影像平台”内的图像同质化且高标准,达到省内规范水平,县第一人民医院不定期的组建技术团队下至各乡镇卫生院,由放射诊断医师、技术人员到卫生院现场进行交流帮助,讲解培训相关专业知识。
两大平台运行以来,县第一人民医院免费投放心电图机、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到基层医院,老百姓做心电图、CT等检查,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
自2022年建立平江县域两大平台以来,全县具备放射检查项目的24家乡镇卫生院,均已纳入县域医学影像平台;2023年6月已全面平稳投入使用。影像平台为各乡镇卫生院出具报告共2万例以上。心电平台共审核心电图报告8.08万例,动态心电图报告2100例,动态血压398例;在全省心电诊断平台中排名第一。
“专家下沉”——提高基层诊疗能力
众所周知,“看病难”难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能力薄弱,推进分级诊疗,提升基层诊疗能力,从而把小病、慢病、常见病留在基层医疗机构,满足百姓“家门口就医”的需求。
2019年,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县第一医共体牵头总医院,与第二人民医院、汉昌·三阳卫生院等11家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县第一人民医院委派专家到汉昌·三阳卫生院任医疗总监,每月安排专家团队到该院进行专题授课,每周派出五位高级职称内科专家轮流坐诊、内科病室查房,打通两院检查、会诊、转诊渠道。自2020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汉昌三阳卫生院在医疗能力、管理水平、业务收入等方面成效显著,2023年,该院门诊人次由61684人次跃升至81386人次,同比增加19602人次。
县第二人民医院地处我县东部地区,离县城较远,但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大,通过下派医疗副院长、外科医疗总监、妇产专家等手段迅速提升该院的医疗能力。通过4年多深度帮扶,共计完成手术3000多台次,开展新手术20余项,医疗业务水平明显提高,为当地老百姓解决了“看病远”的问题,群众看病就医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提升。
“以科包院”——实现县乡紧密共建
边远乡镇,来城里看趟病,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成本,考虑到百姓的可及性,让百姓用尽可能少的钱,得到必要的治疗。
县第一人民医院作为“第一医共体”龙头,采取“科包院”的形式,通过“领办分院、共建病房、对口帮扶、远程协助”与乡镇卫生院形成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在虹桥镇中心卫生院和龙门卫生院,县第一人民医院帮扶两家卫生院成立“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综合内科虹桥/龙门病区”。每周派出专家,尤其是虹桥、龙门籍专家在卫生院坐诊、查房,从医院管理、医疗能力提升、慢病管理、医防融合等全方位进行帮扶,来推动卫生院整体能力提升。2023年,虹桥镇中心卫生院基层首诊率达到了65%,县外就诊率比同期下降了1.12%,节约医保资金约200余万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居民看病难、慢、急的问题。
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主要负责人表示,作为第一医共体牵头单位,近年来医院立足实际、科学借鉴,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之路,通过优质医疗资源、优质卫生人才、优质医疗技术“三下沉”,实现基层服务能力、诊疗水平、群众满意度“三提升”,基层首诊率显著增加,基层医院能力快速提升,大病重病患者向县内回流、常见病多发病向镇内回流的趋势愈发明显,打通了服务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陈聘怀 曾泉姣
责编:袁进
一审:袁进
二审:潘骁
三审:吴世奇
来源:平江县卫生健康局
评论